设计作品

如易閣

供奉歡喜

隨緣依轉

唯識留心

隨處一樂

 

【如易閣】

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,居食閒話之所,環山臨海,佛國淨土,建設歷經三年,修身築舍,感悟豐厚,期間多有高人大德,不吝共營,實為文化傳宗之作為,寥寥文字不能盡,僅表示我們由衷的感激與喜悅……

【如易閣 實為旅社】

“旅”——在外的人,旅人。“社”——二五家為社,各樹其土所宜之木。幾盡消逝的“旅社”二字被追述回歸,或許是營建團隊對以“賓館”“酒店”類名詞的甚解。各地的雲遊、待客、集會文化諸多不同,中國執有其傳統代代傳承。就像主辦方所言:“我們其實就是要一個簡單的地方,“一處”而已,人人舒心暢懷,以正心交流,能為之,正當今日已是難得。”擯棄“酒店”的稱呼在於考量商業化載體之外的收穫,設計團隊承載了文化闡釋的職責,發自于國土的榮耀,參與國際化“酒店”主題的探討,非常滿足。

 

【如易閣的“如”和“易”】

坐落于佛國聖土,“事”為禮佛參拜,“理”則為緣由,由心而發。就如我們所看到的,當下禮佛實則宗教儀式,遊客雖上香跪拜,但多為其“事”的旁觀者,所以不免“事”過境遷。其間“居食之所”倘若利慾薰心,比對浮華,或成誤途。旅社得名“如易”,“如”永恆存在的真如,“易”無相變轉,大意範廣,旨在佛學給予的開釋。是一個引發感悟與富含包容心的場所。綜觀全景,旅社不出現一尊佛造像,用意在於深入人心,目視不如觀心,由心則開懷。綜觀全景,旅社不出現一處臆造之材,用木、石、土、竹、麻、紙、絲等材原的本身來詮釋靜止的本來。綜觀全景,旅社不出現一方浮華宮闕,人人自然出入,平等往來,祥和共養。

 

【如易閣之十八境趣】

觀景造園,創作理念依偎環境所給予的感悟,分享於眾人。是文化聖地透出氣息的融化。如易之閣,六道流轉之擔當行願,世出世入生活禪修之家園旅舍也。如易之閣,誠供十八境趣,隨緣歡喜,息心轉境。或曰:放心一處、龍象尚書、曲成平橋、菩提燈堂、牧歸禪林,感應萬方……隨緣可轉可悟也!如易之閣,敬奉十八禪事,或曰:食善居、珠盤齋、一宿覺、一葉軒、上醫房、不器坊……契機可修可正也。

 

【如易閣之光影】

日出至日落,旅社享用著光賦予的無私的靈動。清晨陽光灑入“碧蓮燈堂”通過屢屢隔窗點綴著樸實的青石地台,令中央光潔的黑石仿佛淩波蕩漾。“黃庭悉地”的缽塔猶如日晷,在靜池中記錄時間的流動。所有的茶屋在上午是必然能夠享受日光的沐浴,這是我們享用茶歇的時辰。佛雲,人人皆是佛。特定時刻在大堂主牆,能見光中的佛影,上前祭拜又觀自身光量身在其中,這是對自己的認知和尊敬,開敞心懷。

……

諸多心事,話不周全,若有機緣,望渡海觀蓮得以分享……

【尾】

三年的文化體驗,覺得或許用“哲學”來提升設計思想的建立,是一個有益的課題。在國際的呼聲中更需要中國的設計師做一些什麼?期望不只是關注於一些中國圖形符號的組合及搭配。華夏文化與哲學的造詣源遠流長,應值得世人分享,它是至高的體味。我們將去做我們能做到的最多,因為我們附有將其深度傳承的責任……

 

设计公司   |   UFD域菲设计

项目地点   |   普陀山

项目规模   |   8000㎡

投资金额   |   6000万元

设  计  师   |   阮菲

 

Date:
Category:
Tags: